找到相关内容4472篇,用时27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批判与回应——略论中观应成派对唯识学三自性思想的批判

    佛教内部大小乘各个宗派(除了应成派),均以为破除离开五蕴之外的独立存在的实体我,即无我。但这只是粗分的无我,唯名言假立,我自性空才是微细的人无我。如果不能破除此我的自体性,也必然不能破除对此我所... (等谓我法执所取义)。则真俗谛中各有其应有矣!通途讲龙树空,忘却如如法性第一义有,即属大错。亦犹讲法相忘却等第一义无也。”[[53]]胜义谛——如如法性在龙树中观学中并非全无自性,又《大智度论...

    海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75577109.html
  • 唐君毅的宗教融合思想

    之德,可在道德实践中尽“人道”之尊严。总而言之,唐君毅先生的理想向往一个儒、佛与基督宗教能各尽其分及和谐融合,以贯通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”三才之道的宗教融合境界。   关键词:宗教融合、宗教意识、...崇拜皈依的情操与意志中,的自然生命被神圣的超越生命所贯注而神圣化,使人的生命接触到一个有生命有人格的“绝对的真理与绝对美”而成就了“宗教的再生”。这宗教精神的核心,也是宗教生活的中心。   ...

    陈振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75777110.html
  • 朱熹的儒佛之辨

    见“天”不见“”,“为学”不“为道”,是有缺陷的。如果说,朱熹以“五常”为“天理”,对宗密批评韩愈的回应,那么,宗杲的“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”在逻辑上则对二程、朱熹的回应。   严格地说,朱熹的理事的关系“形而上”与“形而下”的关系,或“道”与“器”的关系。程颢说:“形而上者为道,形而下者为器,须著如此说。器亦道,道亦器,但得道在,不论今与后,己与。”(《二程集》上,第4页)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5277295.html
  • 佛教的智慧与儒家的明

    由于厌离生死之苦、羡慕寂灭之乐才誓断无明与烦恼的,开智慧、断无明、得解脱其学佛的唯一目的。因而,他们通过对三学[13]的修习,通过对三十七道品的躬身实践,就可以产生出一种通达世间总相[14]的...断定,它在这里当视觉不够敏锐或者眼睛不够清澈、明亮的意思。   虽然“慧”字可以用来形容的眼睛,但不一定就是指我们所谓的眼睛。佛法中不是有五眼之说吗?五眼之中就有那么一个叫做“慧眼”的眼,它所指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878312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

    羞愧、激愤、狂躁或赌气等。还有部分理性自杀,如非精神疾病性的持消极人生观与价值观者,又如杀身成仁、舍生取义、保家卫国等牺牲自我的社会道义行为以及舍身布施、以身殉教等宗教自杀行为。   我国每年有...。2 佛教奉行人本主义反对神本论,而人身难得,因此注重当下修行与现世解脱,又认为人间修行胜于天上,所以尤其珍惜的生命。不杀戒以杀人为重罪,而自杀杀人的一种特例。佛陀在世时,多有比丘修不净观后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978314.html
  • 和合众缘构建和谐 两岸携手共襄盛举——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纪实

    听觉更是不再局限某点,古今前后之外皆回声。极强的现场感染力震撼着每个亲观近聆的有缘之。   据悉,《吉祥颂》从策划到完成,历时近三年。由林兆华、何训田、易立明、曾力等知名导演、音乐家、舞美设计...得了。   泰国华僧大尊长仁得长老说,大家切勿向佛求,应向佛学,学了便有得。我们应明白,佛来教导我们修行。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后,要运用头脑智慧,从正道去修。  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丛山西禅寺住持...

    陈星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1478325.html
  • 夷夏之辨与三教关系

    第一,人鸟殊类,华夷同贵。谢镇之说:“人参二仪,谓三才,三才所统,岂分夷夏?则知人必人类,兽必兽群。”将作为三才之一儒家经典《周易》的明训,天下的人民都属于“三才”的范围,华夏之民,夷狄之民当然也是,就不能将夷狄当非人看待,更不能视他们为“鸟兽”。   第二,佛优道劣。谢镇之认为,佛教和道教不是什么“繁显”、“简幽”的区别,而有优劣高下之分。佛法的特点:“以有形为空幻,故忘身以济众。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2078568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与南宗禅——以敦煌文献为中心

    文字,故请代笔亦作一法偈书于廊壁上,偈云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常清净,何处有尘埃”。[④] 慧能把菩提树、明镜台都看成空,只有佛性恒常清净的,充分体现了般若性空的思想。《般若心经》曰:...佛教把佛性是否清净看作能是否成佛的根本,照此看来,佛性就是宇宙的本体真如,亦即最高的智慧般若之智,所以“佛性”也即“如来性”与“觉性”。   慧能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于《六祖坛经》之中。《六祖坛经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378745.html
  • 敦煌石窟社会化佛教浅论

    形式提倡佛教信仰,其目的让人们关心社会、献身社会。因此可以说,敦煌石窟艺术的社会需要与作用及其历史证明,宗教信仰与社会的需要,而宗教艺术历史上人们对宗教的利用。   公元5世纪前期,北凉...大像。莫高窟第148窟壁画《天请问经变》、《报恩经变》等,为激励敦煌汉唐军民抗击吐蕃入侵而绘,在战争中曾起到过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。   公元8世纪后期,吐蕃占领敦煌时,敦煌集中了大量的唐人,...

    马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4278780.html
  • 和谐社会与佛学——论建立“强伦理模式”普世伦理

    和谐文化的建设更为重要,更显困难。   社会和谐首先的和谐,的和谐核心在于心灵和谐。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只能提供和谐的外部条件,却不是社会和谐的必然条件,和谐文化的建设,才是实现社会和谐最重要和...社会信息交流极度便捷而人际关系极度脆弱;人们掌握更多知识技能而心理却不能宁静。   这样的反差,既不能归因于科技发展和物质富裕,也不能究责于社会对于个体价值和本精神的重视与保护,究其原因,由于个体...

    青云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90778802.html